郑板桥的小故事(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50字)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62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郑板桥的小故事的一些知识点,和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50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50字

郑板桥的小故事(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50字)

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如下:

郑板桥辞官回家后,因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在一月黑风大雨密的夜里.天冷,郑板桥辗转不眠,有一小偷光顾.他想:如果我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想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心里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可见,郑板桥辞官后,贫困潦倒的生活.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郑燮,又名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著有《板桥全集》。他吟诗轶事,常传为佳话。如下是励志为大家整理的郑板桥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郑板桥的故事:少年显才华

郑板桥少年时,天资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郑立庵的`教导下,刻苦用功,发愤读书。11岁左右已熟读经、史、子、集,并能默写《劝学》、《中庸》、《论语》、《孟子》全文,深得其父喜爱。有一天,郑立庵带着12岁的郑板桥和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外出踏青。他们来到了方壶岛小桥,一学生突然尖着嗓门,指向桥下叫道:“郑先生,你来看。”郑板桥和几个同学,随着郑立庵忙走过来,低头向那桥下看去,原来水中浮着个淹死不久的妙龄女郎,只见她粉面朝天,青丝随水不停飘动,只是两块巨石将这女郎尸体夹在其中,而不能随水流去。郑板桥和同学们莫不为死者不幸遭遇而惋惜。郑立庵更为这女郎横遭夭折而连声叹息,边走边吟起诗来:“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立庵刚刚吟罢,郑板桥已走到他身边。郑立庵得意洋洋地瞟了儿子一眼,正想与之讲授此诗的意境,不料他一只长袖已被郑板桥紧紧拽住,并听到他儿子急促地问道:“爸,你认识这大姐?”郑立庵漫不经心地摇摇头。郑板桥又问:“爸,你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大姐被风刮下桥的?你怎知道她三魂七魄正随波逐浪而去呢?”郑立庵被儿子问得哑口无言,再也沉不住气了。他脸一沉,手指郑桥桥:“燮儿,那、那依你看,这首诗该怎么吟?”郑板桥不慌不忙,退后一步,向郑立庵深深一揖:“父亲大人息怒,暂容孩儿吟来。”说罢,他就一步一句哼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郑立庵听到这里,满脸怒气已消去一半,心中不得不暗暗佩服。接着,他又听见郑板桥继续吟了起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涛。”郑立庵听罢,满脸怒气一消而光,露出了赞许的目光。

郑板桥的故事:吟诗讽才子

“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郑板桥,在漫游中遇到了一帮秀才宴饮赋诗,他也挤进去看热闹。这帮并无真才实学的酸儒,个个喝得醉意酩酊,各自长吟短哦,卖弄风骚。蹲在墙角的郑板桥听了秀才们的大作后,觉得俗不可耐,禁不住流露出鄙夷的表情。一个秀才见他衣着褴褛,相貌也平平常常,便没好气问道:“你也懂诗吗?”板桥答:“略知一二。”那秀才便叫板桥吟一首,并指着正在滚开的水壶为题。板桥略一思筹便高声吟到:

嘴尖肚大柄儿高,

才止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秀才一听诗有所讽,但又写得贴切隐讳,只好忍住气问姓名,板桥通了姓名,秀才们目瞪口呆,原来蜚声南北的郑三绝就在眼前。个个流露出敬慕的神态。

郑板桥的故事:吟诗拒私情

郑板桥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为民做主,大办实事,清正廉洁,深受百姓们爱戴。

有一次,郑板桥拘捕了一个“土霸王”。这个家伙的叔父和舅父,一个是员外,一个是进士。他俩带着礼物来找板桥说情。板桥便以酒吟诗为令。板桥赋诗:“有‘水’念作‘湘’,无‘水’还念‘相’,去‘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员外吟到:“有‘水’念作‘溪’,无‘水’还念‘奚’,去‘水’加‘鸟’便是‘鸡’(指繁体“鸡”字)。得胜猫儿似猛虎,落毛凤凰不如鸡”。进士吟了起来:“有‘水’念作‘清’,无‘水’还念‘青’,去‘水’加‘心’便是‘精’,”板桥急忙插话:“非也,去‘水’加‘心’便是‘情’。”进士拱手笑道:“我俩有心来讲情,就拍大人不准情。”板桥也拱手答道:“板桥身为七品令,不徇私情只认清。”员外和进士无言以对,只好垂头丧气地溜走了。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年,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离开潍县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

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一纸“难得糊涂”,使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郑板桥享誉天下,也道出了其一生处事为人的宗旨。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二甲88名),曾任山东范县、维县知县,在任时帮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因得罪豪绅被免职。在民间流传的他戏弄豪强、贪官的故事很多。

郑板桥作官前后均居杨州卖画,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

当时江苏扬州有八位代表画家,其书画能不拘前人陈规,独具风格,画风有和所谓“正统”所不同,被时人视为画坛的“偏师”、“怪物”,称他们为“扬州八怪”,郑板桥即为其中一怪。

六世同堂进士之家

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有位进士叫谢启祚,广东人,九十八岁时参加第一次乡试,直至乾隆51年才中举。在鹿鸣宴上,谢与十二岁的中举童子同席,前去祝贺的巡抚大人见此情景,当场挥毫题诗两句“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这两句诗很快传开,成为一时的趣闻,次年谢进京会试得中,授国子监司业。乾隆八十大寿他以在京官员身份贺寿,乾隆见他百岁高龄如此潇洒,特加恩,晋为鸿胪寺卿,并赐诗匾。这时他的家眷中先后已有两妻两妾,男儿二十三人,女儿十二人,孙子二十九人,曾孙三十八人,还有玄孙二人,是六世同堂之家了。

抓阄抓出的状元

崇祯皇帝继位后,很想有所作为,使积弱的未明王朝能有一些起色。所以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明崇祯元年戊辰科考试,是第一次由他亲自选才,因而特别注重。殿试阅卷后,阅卷大臣将精心挑选的前三十六名的卷子呈上,他怀疑凭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选出真才,就将前三十六名进士的姓名抄下,作成阄,放入罐内,用金筷子去挟,挟出的第一个是刘若宰,他不放心放回去重挟,如是者三,所得的都是刘若宰,他以为这是天意,逐定刘为状元。

状元外交家

清同治七年戊辰科状元洪钧,是个外交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与外国人打交道,他的私人生活又与当时名妓赛金花连在一起。所以其名气是和外交、洋人、才华、风流交织成一体的。洪钧曾任翰林院修撰,兵部侍郎。光绪登基后,器重他的才学,晋升内阁学士。这期间其母病故,回家服丧,按例应当三年,但由于外交的急需,三月便返朝,受命为德、俄、奥、荷四国特命公使。在服丧时洪结识了红遍苏州的名妓赛金花,两人初会便情意绸缪,不久便结连理。洪接到出使的密令后,便携新婚妻子赴任,洪精通德、俄文,才华出人,再加上高贵典雅的赛金花做点缀,那些外交界的老手几乎都为之惊叹、折服,尽管赛金花比洪小三十二岁,但二人感情很好,可是好景不长,在洪回国后的第三年,就一病不起,将年仅二十四岁的赛金花留在了人间。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刘墉是清乾隆十六年辛未科二甲第二名,是极具传奇的人物,关于他与乾隆皇帝之间的故事可谓路人皆知。是科,本拟刘墉为状元,乾隆皇帝见其名为"墉"说:状元怎能用"墉"碌之人,我要当面看看。殿试时一看刘墉,便有几分不喜,想当面难他下,让刘以自身为题,吟诗一首,刘看出圣意,随口呤道: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郑板桥的小故事和关于郑板桥的小故事50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