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于乌江自刎时做的诗
项羽于乌江自刎时做的诗是:《垓下歌》,原文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注释:
垓(gāi)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
兮:文言助词,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骓(zhuī):意为顶级宝马。
虞:即虞姬。奈何:怎样;怎么办。
奈若何:拿你怎么办。若,你。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项羽被困,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作诗之后,项羽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2、赏析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的佼佼者。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
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时不利兮稚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男。
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人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
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愕然失色,惊呼“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
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
“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无比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项王歌》)歌罢,自刎身亡,非常悲壮。
相对于永恒的自然界来说,个体的人极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也不过像一朵大的浪花,转瞬即逝,令人感喟;但爱却是长存的,它一直是人类使自己奋发和纯净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
纵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在爱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令人赞叹。《垓下歌》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这两个方面。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时,最后一句话说了什么
项羽到乌江之后,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前后说了三句话:
(1)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翻译:“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
(2)“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翻译:“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翻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原文: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关于霸王自刎乌江诗句
1.关于乌江诗句
关于乌江诗句1.描写乌江的诗句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全唐诗卷647_42「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垓下歌
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项王》汪绍焻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史诗·乌江
年代:【唐】作者:【胡曾】体裁:【七绝】类别:【怀古】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2.关于乌江的诗句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咏史诗·乌江【唐】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乌江【宋】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变双,汉骑飞来肯受降.
早与虞姬帐不死,不教战血到乌江.
3.赞美乌江的诗句
咏史诗·乌江
年代:【唐】作者:【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乌江
年代:【宋】作者:【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变双,汉骑飞来肯受降。
早与虞姬帐不死,不教战血到乌江。
题乌江亭
年代:【唐】作者:【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4.李清照乌江诗句
【内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杰出者。
鬼雄:鬼之雄杰者。
项羽:即楚霸王,秦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描写乌江的句子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垓下歌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题乌江亭杜牧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咏项羽》于季子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项王》汪绍焻题乌江亭杜牧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咏史诗·乌江年代:【唐】作者:【胡曾】体裁:【七绝】类别:【怀古】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6.李清照乌江诗句
【内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人杰:人中杰出者。
鬼雄:鬼之雄杰者。项羽:即楚霸王,秦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
不肯过江东:《史记•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赏析】: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
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7.项羽乌江的诗句
「咏史诗。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全唐诗卷647_42「咏史诗。垓下」胡曾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垓下歌
汉•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负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