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文字信息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清明节的文字内容
关于清明节的文字内容如下:
1、清明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绳⽽迁移。它的历史很古⽼,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今为⼈们特别是⼉童所喜爱。
2、清明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成长快。因此,⾃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直流传⾄今。
3、清明踏青⼜叫春游。古时叫踏春、寻春等。三⽉清明,春回⼤地,⾃然界到处呈现⼀派⽣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清明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们不仅⽩天放,夜间也放。夜⾥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串串彩⾊的⼩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带来好运。
关于清明节的文字内容是什么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扩展资料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