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半班戏(宁都采茶戏的三角班)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060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宁都半班戏,以及宁都采茶戏的三角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宁都采茶戏的三角班

宁都半班戏(宁都采茶戏的三角班)

三角班是在茶歌、灯歌、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由一个人演唱演变到结合的汉族民间歌舞,表现生活故事,称单台歌舞。如《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等。后发展到有简单情节,一旦一丑的对子戏,如《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等。进而根据两茶女一茶童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二旦一丑的三小戏(“三小”亦指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行当),如《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长工碓米》等。三小戏在宁都客家采茶戏106个传统剧目中占三分之二。清道光初期(1821—1830),号称大班的东河戏、宜黄戏、祁剧流行,观众对三角班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三角班开始演出《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等艺术难度较大的剧目,处于大型剧种与小型剧种,大班与三角班之间的状态,观众称为半班。半班移植、改编、创作演出大型正剧、悲剧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清光绪中期(约1891年前后),有些祁剧艺人与半班艺人能独立演出高腔和弹腔剧目,祁剧原有剧目与半班剧目并存于半班舞台,故称半整杂。

民国10年左右,半整杂解体,再现“七紧八松九逍遥”的半班,在山区演出,直到解放前夕。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不仅挖掘、整理、加工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了《一条心》、《送草鞋》、《新邻居》和改编的《銮刀记》等一批新剧目,宁都客家采茶戏不但行当齐全,曲调优美,而且表演程式丰富,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规戏曲大班,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剧种。

宁都客家采茶戏由于来自汉族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入门庭和生产劳动等。生、旦均画清脸,彩旦加画“蜘蛛”,小丑鼻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

宁都采茶戏的演艺剧目都有哪些

1912年以后,剧目题材逐步扩大。角色行当除原有花旦、小生、丑角外,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彩旦和花脸。逐渐发展为能演出角色较多的中型和大型剧目的半班。

宁都采茶戏共有大小传统剧目106个。其中一人表演的单台戏有《十转来》、《十绣》、《十样带》等12个;对子戏有《秧麦》、《补背褡》、《扇子花鼓》、《卖杂货》等38个;三小戏及半班戏剧目56个。

其中中表现劳动生活的有《秧麦》、《采桑》、《采茶》、《铲棉》、《锄豆》等。

表现小商、手工业的有《卖棉花》、《卖油》、《卖豆汁》、《广东杂货》、《江西杂货》、《漂洋杂货》、《卖樱花》、《卖棉纱》等。

表现民间传统故事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毛洪记》、《过界岭》、《孟姜女哭长城》等。

表现反封建迷信的有《打茶兜》、《看相》、《瞎子闹凉亭》、《尤妹吵嫁》等。

表现反抗剥削压迫的有《张三当布》、《长工推米》等;暴露封建礼教罪恶的有《葵花记》、《落马桥》、《青龙山》等。

建国以后,进行了整理和加工的传统剧目有《张三当布》、《秧麦》、《拔春笋》、《看相》、《扇子花鼓》、《补背褡》、《牡丹对药》、《接姐姐》等。

创作了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大中小剧目有《寿诞记》、《銮刀记》、《三层楼》、《一条心》、《送草鞋》、《三换肩》、《新邻居》、《送斗笠》、《打菩萨》等。

宁都采茶戏

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它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丰富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新中国诞生前称“宁都半班”,建国初期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4月,江西省文化局下文,规定全省地方小戏统称“采茶戏”。从此,宁都地方戏改称“宁都采茶戏”,为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与赣南采茶戏、东河戏、兴国赣剧(又称“兴国南北词戏”)合称赣州地区四大剧种(见1991年出版的《赣州地区戏曲志》)。

宁都采茶戏形成于清乾隆中叶(约1768年前后),因演采茶灯起家,故初名“灯子戏”,又称“采茶戏”。经历了三角班、前半班、半整杂、后半班等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具备大班规模。创始人凌官保是兴国县龙公山人,发源地在宁都县赖村镇赖村。在2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盛三衰的局面:初盛于嘉庆初年,艺人多、班社多,已从三角班进入半班阶段,而衰于道光初年,因演出了反抗剥削压迫、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等戏,被官府明令禁演(见清道光四年版《宁都直隶州志•禁搬演采茶》);二盛于光绪初年,与祁剧艺人同台演出,条件更好了,水平提高了,进入半整杂阶段,而衰于红军北上抗日后,被反动统治者抓丁封箱,残酷迫害;三盛于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可算是空前的繁荣昌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艺人扬眉吐气,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这个剧种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重视,大力扶植,并得到许多名人的爱护与大力扶助。

剧目有《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长工碓米》、《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不仅挖掘、整理、加工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了《一条心》、《送草鞋》、《新邻居》和改编的《銮刀记》等一批新剧目,宁都客家采茶戏不但行当齐全,曲调优美,而且表演程式丰富,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规戏曲大班,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剧种。

宁都客家采茶戏由于来自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入门庭和生产劳动等。生、旦均画清脸,彩旦加画“蜘蛛”,小丑鼻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