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的频率是多少
成人吹气频率为12次/分,儿童15次/分,婴儿20次/分,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打开气道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另一手握住颏部使头尽量后仰,保持气道开放状态,然后深吸一口气,张开口以封闭患者的嘴周围(婴幼儿可连同鼻一块包住),向患者口内连续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吹气量1000毫升左右,直到胸廓抬起,停止吹气,松开贴紧患者的嘴,并放松捏住鼻孔的手,将脸转向一旁,用耳听有否气流呼出,再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为第二次吹气做准备,当患者呼气完毕,即开始下一次同样的吹气。如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则要进行持续吹气,成人吹气频率为12次/分,儿童15次/分,婴儿20次/分,但是要注意,吹气时吹气容量相对于吹气频率更为重要,开始的两次吹气,每次要持续1~2秒钟,让气体完全排出后再重新吹气,一分钟内检查颈动脉搏动及瞳孔、皮肤颜色,直至病人恢复复苏成功,或死亡,或准备好做气管插管。
人工呼吸的频率
答案选择A。
人工呼吸需要进行持续吹气,成人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儿童15次/分钟,婴儿20次/分钟。
昏迷患者或心跳停止患者在排除气道异物,采用徒手方法使呼吸道畅通后,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予以人工呼吸,以保证不间断地向患者供氧,防止重要器官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损伤。
只要我们在进行人工呼吸时给患者的气量稍大于正常,使氧含量的绝对值并不少于自主呼吸,这样就完全可以保证身体重要器官的氧供应,不至于由于缺氧而导致重要生命器官的损害。
扩展资料:
人工呼吸的分类
1、口对口呼吸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打开气道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另一手握住颏部使头尽量后仰,保持气道开放状态,然后深吸一口气,张开口以封闭患者的嘴周围。
要注意吹气时吹气容量相对于吹气频率更为重要,开始的两次吹气,每次要持续1~2秒钟,让气体完全排出后再重新吹气,一分钟内检查颈动脉搏动及瞳孔、皮肤颜色,直至患者恢复复苏成功,或死亡,或准备好做气管插管。
2、口对鼻呼吸
当患者有口腔外伤或其他原因致口腔不能打开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其操作方法是:首先开放患者气道,头后仰,用手托住患者下颌使其口闭住。
深吸一口气,用口包住患者鼻部,用力向患者鼻孔内吹气,直到胸部抬起,吹气后将患者口部张开,让气体呼出。如吹气有效,则可见到患者的胸部随吹气而起伏,并能感觉到气流呼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工呼吸
正确人工呼吸吹起的频率是几次/分钟
根据目前2010年指南中的建议,对于只呼吸停止但仍有脉搏者进行单纯人工呼吸时其吹气频率为10~12次/分(每次吹气1秒,间隔5~6分钟吹气一次)。
而对于心跳呼吸均停止者根据指南对标准心肺复苏要求进行计算(即胸外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钟,按压通气比30:2,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标准心肺复苏时每分钟约通气6次(每隔约18秒吹气2次,每次吹气1秒),胸外按压90次以上。这些指标虽然指南中没有明确写出,但是你要是按照指南中的要求计算一下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
另外,当前指南对非专业人员不要求掌握单纯的人工呼吸,只要发现患者为呼吸停止立即进行标准心肺复苏或只进行胸外按压,单纯人工呼吸只对专业人员有要求。
回答仅供参考,如有疑问请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