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背景资料,简要版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圆明园的毁灭的时代背景
清朝末年,国势日渐衰落。咸丰十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两天两夜。
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封闭国家,清朝中期,全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反对清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在沙皇俄罗斯和美国的支持下,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殖民利益。
他们首先在广州挑起两次战斗,但未达到预期。为了直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决定了陈炳景成。侵略军于1858年5月强迫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的罪恶和羞辱签署“天津条约”。
1860年7月,英国和法国的侵略者战舰再次到达达古口口,英国和法国大使前往北京改变他们的蝎子,他们强迫自己“说和平”。然而,条件越来越苛刻,条件越来越苛刻。目的是迫使陈炳靖强迫清廷提交。面对侵略者的计划,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大惊小怪,捍卫的速度缓慢。
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扩展资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
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占领京城,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
同治年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遭到破坏之前有哪些传奇的故事?圆明园小故事一。话说有一位在圆明园内劳作一生的老石匠,因为失手击碎了皇帝钦点的、准备做成丹陛的珍贵石料而犯下杀身之罪。菜市口临刑之前,老石匠将女儿玉儿终身托付给徒弟。不料,圆明园总管太监早已看中玉儿,于是乘此机会将她占为己有。
圆明园外的仁和酒店里,失去心爱之人的徒弟正借酒消愁,而太监带着衣着华美、面容憔悴的玉儿在众人簇拥下而来。忍无可忍的石痛斥其丑陋行径,恼羞成怒的太监即令随从将徒弟重镣锁身,押向圆明园工地,完成老石匠未完之事。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大肆劫掠焚烧,万园之园陷入火海之中。仓皇的总管太监逼迫玉儿与他出逃。但她宁死不从,毅然转身扑入火海寻找石。烈火中,玉儿与重镣锁身而无法脱身的徒弟在绝望中生死相依,玉石俱焚。
圆明园小故事二。圆明园西洋楼的建造极具创意巧思,由其总设计师郎世宁巧妙地融合了西方文化,其中还有鲜为人知的罗马神话故事。在西洋楼的几座建筑群中,以大水法最为知名,大水法是一处以喷泉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主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券前边有狮子头喷水布瀑,成七级水帘,前下方为椭圆形菊花式喷泉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出八道水柱,两侧散布十只铜狗,东西两端又各有一只类犬而大的卷尾铜兽,均作逐鹿之状,从口中喷水直射鹿身,俗称“猎狗逐鹿”喷泉,西洋人称之为“兽战”。
有人说这寓意着“逐鹿中原”,但其实它的设计理念与典故是来源于罗马神话,《戴安娜与阿特泰恩》,讲述了月亮和狩猎女神戴安娜和宁芙们正在洗澡时被带着一群猎犬打猎的阿特泰恩无意中撞见,他震惊于女神们的美丽,可戴安娜却是非常恼怒,气愤之下把阿特泰恩变成了一头雄鹿,于是“狩猎者变成了被狩猎者”角色的瞬间转换决定了命运。各位,这是一则很有意思的与圆明园有关的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