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的典故
刚正不阿
【拼音】:gāngzhèngbùē
【解释】: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举例造句】: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员官》
【拼音代码】:gzbe
【近义词】:坚强不屈
【反义词】:阿谀奉承
【歇后语】:包公铡驸马
【灯谜】:最坚硬的性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英文】:beuprightandneverstoopingtoflattery
【故事】:宋朝包拯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赴任扬州天长知县时写诗自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一生敢于犯颜直谏,不谋私利,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循私情,为民除害,成为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拯是不是也是刚正不阿
包拯北宋名臣,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包拯其一生处事公正,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世人赞誉其清如水,明如月,廉洁奉公当之无愧。任职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诸多有意义的实事,因而在民间人们都赞颂包拯,称誉其为青天大老爷。
包青天的青天之名可不仅仅是后世传说的,他一生的德行作为都足以担得起“青天”之名。端州盛产端砚,历任端州知府除了上贡都私自敛取大量端砚,或据为己有,或送给朝中的达官贵人。包拯任端州知府时,严格控制端砚的产量,除上贡外,他从未向百姓索取一方砚台,直至他离任之时,手中竟然没有一方端砚,因此有歌谣说他是“端州一年任,不持一砚归”。包拯之清正廉洁可见一斑。
...高远还是视死如归和英勇无畏和刚正不阿大义灭亲的故事
包拯大义灭亲斩侄子
包拯的故事也被人们称呼为宋包拯的故事。包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其一生发生了很多故事,个个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今天给大家讲讲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
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发生在包拯当知县的时候,包拯当官铁面无私,从不徇私枉法而被百姓深深的爱戴。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与法到底如何抉择呢?
包拯大义灭亲主要是发生在包拯与嫂子之家的事情。那时的包拯做庐州知县,一个老大娘来报案,被告人是包勉,包勉是包拯的侄子也就是包拯哥哥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包勉打死了老大娘的儿子,摔死了她的孙子,强奸了她的儿媳妇,这是一起重大案件,2条人命一条强奸罪,这在现代社会是要判处死刑的。包拯接到报案后立即下命令抓嫌疑人。
但是嫌疑人久久没有被逮捕归案,包拯被这起案件折磨的心力交瘁,道德与法律一直在包拯脑子里盘旋。回到家后,看见妻子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问包拯,这个拨浪鼓是否要扔掉。
这个拨浪鼓承载着包拯儿童时期的满满记忆,看见这个拨浪鼓记忆也涌上了心头。这就要回到包拯的童年故事,而这个故事里面有被告人包勉和他的母亲,也就是包拯的嫂嫂。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句话在包拯身上完整的验证了。
包拯是最小的儿子,包拯的母亲为了生包拯在包拯未满月的时候去世了,那时候的包拯还是襁褓里的婴儿。嫂嫂心疼包拯,就把包拯带回来自己养。那时候的嫂嫂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包勉。嫂嫂同时养育着包拯和包勉,奶不够喝时都是先让包拯喝然后让自己的儿子喝米粥,这是怎么样的一份真情真意。
包拯两岁的时候,包拯长兄买来一个拨浪鼓给自己的儿子包勉玩,小时候的孩子都不懂事,包拯和包勉抢拨浪鼓玩包拯没抢到大哭不止,嫂嫂从包勉手里夺过拨浪鼓给包拯玩,自己的孩子其实嫂嫂心里也是痛。拨浪鼓还不小心划伤了包勉的手,这件事让包拯深深的记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包拯的老婆拿出拨浪鼓就是要提醒包拯嫂嫂的这份心这份情,让他对包勉网开一面看在嫂嫂的份上。嫂嫂年事已高,膝下无子这对于这个老人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包拯道理何尝不懂,但是国法难容啊。
包拯升堂后了解了一切来龙去脉后派人抓住包勉,一句斩包拯的心也斩碎了一地。当看到包勉的头颅是,包拯放声大哭,对着自己的妻子说以后嫂嫂就由我来照顾,长嫂如母,会像嫂嫂小时候照顾自己的心来对待嫂嫂。
这就是包拯大义灭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