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福岛核电站事故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时间是什么,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危害有多大
福岛核电站事故危害:
1、2012年8月21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海域捕获的大泷六线鱼体内,检测出相当于每千克鱼2.58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创下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以来的最高纪录。
2、2013年4月28日报道,鉴于日本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地下蓄水池曾发生泄露,东电一直对蓄水池外侧突然进行辐射浓度监测。据东电公司2013年4月28日对前一日在1号蓄水池外侧的土壤采集到的核污水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核污水辐射浓度比2天前上升超过10倍。蓄水池外侧土壤采取水的地点共有2处,2地点之前的辐射浓度一直维持较低水平。日本东电公司对此称:“原因还不清楚。将继续进行监测。”
3、2013年3月16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反应堆所在机房16日清晨再度发生火灾。当地消防队员正在开展紧急灭火行动,但起火原因不详。15日,这座反应堆内的“乏燃料池”因温度过高发生火灾,所幸被及时扑灭,但已经造成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泄漏。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情况
2011年4月3日电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建筑外壳出现的“裂缝”是造成含有大量放射性污水泄漏的主要原因。不过,当抢险人员用水泥将这条20多厘米长的裂缝封死后,放射性污水依然汩汩流出。技术人员怀疑,堵漏水泥可能被源源不断的污水“冲走”了。
从裂缝中排出的污水1小时的放射量就相当于福岛核电站工人年度可允许辐射量的四倍。日本考虑用能快速凝固的“聚合体”材料来堵住裂缝。与此同时,日本还开始向核电站地面喷射这种类似“超级胶”的物质,希望能将扩散出来的放射性物质“粘”在原地。
据悉,这条裂缝位于在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电缆竖井侧面的混凝土墙壁上。井内积水表面辐射水平超过每小时1000毫西弗,并正在通过裂缝连续流入太平洋。不过,负责核电站运营的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其他5个反应堆附近建筑尚未发现类似的泄露现象。
调查人员推测,上述裂缝可能是在“311”特大地震中产生的。由于地震引起的海啸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全部摧毁,因此造成四座反应堆中燃料棒温度过高。抢险人员只能通过注入海水这一既原始又破坏性强的方式来为其降温,结果产生了大量辐射超标的废水。
此前,日本政府已经暗示,原本就“超期服役”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将在险情排除后彻底报废。受核泄漏污染影响,该电站周边的蔬菜牛奶中都发现了放射性污染物。因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都面临着来自民众的强大压力。
东京电力公司副社长鼓纪男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东电将会对此次核泄漏事件负全责”。不过,日本政府认为,泄露到太平洋中的放射性污水将“很快被海水稀释到无害程度”。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的海水放射性辐射超标4000倍以上。
过去三周来,救援人员为了帮助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反应堆降温,向其喷射了数千吨海水和淡水。因电站内用来储藏冷却水的罐子都处于接近饱和状态,这些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冷却水”无处排放。救援人员只能将其暂时排放到漂在海上的临时储藏罐中。
为了减少“水量”,抢险人员还开始考虑用别的方法为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的六座反应堆降温。其中包括“低温空气”等“雾化水”策略。因反应堆内核燃料棒温度依然较高,因此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远远没有缓解,而且泄露的冷却水“源头”何在也是个谜。
由15人组成的美军防辐射部队先遣队抵达驻日美军横田基地,并就在日任务和活动准备与日本自卫队进行协调。五角大楼计划派遣由约155人组成的防辐射部队帮助日本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这些特种部队队员来自美军海军陆战队,但具体任务待定。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70%的核燃料棒、2号机组33%的燃料棒可能已经损坏,这让外界非常担心这座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朱棣文也表示,从该核电站上空测得的温度来看,1至4号机组的核废料池水位正常,温度处于可控状态。
核电站安全壳构造
福岛核电站的安全级别比切尔诺贝利高一级的核电站,它主要由塑料外壳与混凝土外壳构成,造成的辐射面积与危害会比切尔诺贝利小得多。
韩联社2011年3月15日援引日本媒体的报道称,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关东地区,已检测到比通常更高的放射性物质。在茨城县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比平常高出100倍,神奈川县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比平时高出近10倍。此外,在千叶县的市原市等地也检测到了较高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气象厅2011年4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至少有20座火山在大地震后曾出现活跃迹象。另外,日本将通过新设地震仪调查海底断层。
日本气象厅8日公布了3月份全国地震和火山活动概况,指出3月11日发生日本大地震后,全国至少有20座火山曾出现了活跃迹象。不过这些火山“目前还没有立即要喷发的征兆”,而且大部分已经恢复了平常状态。
日本气象厅8日还宣布,为了详细调查引起地震的断层位置和形状,将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新设海底地震仪,对从福岛县到千叶县的近海海底进行观测。为此次观测准备的40台海底地震仪具有“自动上浮”功能。它们到达海底后,自动开始观测,在收到母船信号后,会浮出水面,以供回收。
日本国土地理院8日宣布,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海啸浸水面积,在东北地区的青森、岩手、宫城和福岛四县合计达到了507平方公里。国土地理院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航空照片调查农田、市区的浸水情况,然后再对照卫星照片进行计算。
国土地理院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到从岩手县到千叶县的太平洋沿岸地壳在大地震之后的约1个月时间内向东偏移了20至40厘米。
另据《读卖新闻》8日报道,受大地震影响,东京等11个地区的上千栋建筑受到地下水上涌的损害,一些道路和公园等公共设施也因此无法使用。
排放核废水,日本不能独断专行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向海洋排放低浓度核废液后,韩国一度提出此举可能违反国际法。日本外相则表示,排放不会立刻带来问题,是否就此事先向有关国家通报,由日本自主判断。笔者认为,日本在福岛核事故处理中负有一系列国际法义务。虽然排放核废液是否必要与合理,取决于许多事实因素,在日本未向国际社会作出充分、全面、准确通报前尚难断定是否违反国际法,但日本最起码应确保各相关国家的充分知情权。
根据一般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日本有义务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对于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活动,应事先评价其可能影响,并观察、测算、估计和分析其影响。在获知海洋环境有受到污染损害的迫切危险或已经受到污染损害时,应立即通知可能受影响的其他国家及各主管国际组织。相较受自然灾害造成污染而言,日本主动排放核污水,理应更积极履行上述义务。
日本官员震灾后首度进入福岛核电站内视察
中新网2011年4月10日电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9日前往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停留约45分钟。这是福岛第一核电站3月11日发生事故后,首度有日本政府官员进入该厂厂区。
海江田万里负责监督日本全国50多座核能发电反应堆,他在9日上午抵达福岛县后,先与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会谈,随后进入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2011年5月17日,日本各大媒体集中披露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受灾始末。这是东京电力公司首次向公众详细介绍福岛核电站的受灾情况。
东京电力向公众展示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中央控制室记录灾情进程的白板。白板上显示,3月11日下午3时50分,也就是地震后约一个小时,计算水位的电源断了,炉内水位不明。当天晚上9时51分,东电开始禁止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福岛第一核电站救灾情况非常复杂,5月初向1号反应堆注入的10000吨海水,被发现只剩下不到5000吨,燃料棒出现了熔化的迹象。据东电方面推测,可能是燃料棒的温度烧穿了炉底,导致多达5000吨的高浓度废水外漏,进入了地下室和机房等空间内。但这样的环境无法让人进入作业如何抢修尚不得而知。
最新的消息称,2号、3号反应堆内的压力也非常不稳定。2号反应堆底部的压力抑制室损伤,而3号反应堆的顶部建筑物损坏。据推测,2号、3号反应堆内的燃料棒也有熔化的可能,这无疑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两天前,东电对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的取水口海水进行了取样,检测结果显示,海水中铯-134的浓度是每毫升200贝克勒尔,是日本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值的3300倍,意味着3号反应堆内的高浓度污水同样有泄漏的迹象。据估计,3号机组内部约有2200吨污水,福岛第一核电站正在将其以12吨/小时的速度转移到附近的废物集中处理厂。同时,为了储存核废水,日本政府从静冈县调用了一艘大船,用于临时存放高浓度污水,内部中空的水箱能够容纳10000吨污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2011年5月17日宣布,日本政府决定接受IAEA调查团到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现场调查。IAEA近20名核专家将于5月24日至6月2日,实地调查并“初步评估”核电站泄漏事故。
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同意IAEA专家直接进入福岛第一核电站调查。
IAEA调查团将由英国首席核查员怀特曼带领。日方将派出一个小组,由首相特别助理细野豪志负责,与调查团讨论事故处理方案。
IAEA发表声明说,调查团将了解日方从核事故汲取了哪些教训,根据原子能机构设定的安全标准,确认哪些领域需要进一步评估。
IAEA召开核能安全部长级会议,调查团届时将提交核事故评估报告。日方也将提交报告。
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时间是什么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继发生海啸,该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日本标准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25公里(15英里),震中位于仙台以东130公里(81英里)的海域,在东京东南约372公里。
这次地震造成东北海岸四个核电厂的共11个反应堆自动停堆(女川核电厂1、2、3号机组;福岛第一核电厂1、2、3号机组:福岛第二核电厂l、2、3、4号机组和东海核电厂2号机组)。
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浪高超过福岛第一核电厂的厂址标高14米(45英尺)。此次地震和海啸对整个日本东北部造成了重创,约20000人死亡或失踪,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并对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地震发生之前,福岛第一核电厂6台机组的中1、2、3号处于功率运行状态,4、5、6号机组在停堆检修。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厂所有的厂外供电丧失,三个正在运行的反应堆自动停堆,应急柴油发电机按设计自动启动并处于运转状态。
地震引起的第一波海啸浪潮在地震发生后46分钟抵达福岛第一核电厂。海啸冲破了福岛第一核电厂的防御设施,这些防御设施的原始设计能够抵御浪高5.7米的海啸,而当天袭击电厂的最大浪潮达到约14米。
海啸浪潮深入到电厂内部,造成除一台应急柴油发电机之外的其它应急柴油发电机电源丧失,核电厂的直流供电系统也由于受水淹而遭受严重损坏,仅存的一些蓄电池最终也由于充电接口损坏而导致电力耗尽。第一核电厂丧失所有交、直流电丧失。
海啸及其夹带的大量废物对福岛第一核电厂现场的厂房、门、道路、储存罐和其它厂内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破坏。
现场操作员面临着电力供应中断、反应堆仪控系统失灵、厂内厂外的通讯系统受到严重影响等未预计到的灾难性情况,只能在黑暗中工作,局部位置变得人员不可到达。事故影响超出了电厂设计的范围,也超出了电厂严重事故管理指南所针对的工况。
由于丧失了把堆芯热量排到最终热阱的手段,福岛第一核电厂1、2、3号机组在堆芯余热的作用下迅速升温,锆金属包壳在高温下与水作用产生了大量氢气,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爆炸:
2011年3月12日15:36,1号机组燃料厂房发生氢气爆炸;
2011年3月14日11:01,3号机组燃料厂房发生氢气爆炸;
2011年3月15日6:00,4号机组燃料厂房发生氢气爆炸。
爆炸对电厂造成进一步破坏,使操作员面临的情况更加严峻和危险,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愈加困难。现场操纵员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汽车电瓶、小型发电机和消防泵等,尝试部分恢复电源和供水,以读取电厂关键安全参数、实施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卸压、实施压力容器卸压、冷却反应堆堆芯和乏燃料水池。
由于现场工作环境非常恶劣,许多抢险救灾工作往往以失败告终。现场淡水资源用尽后,东京电力公司分别于3月12日20:20、3月13日13:12、3月14日16:34陆续向1、3、2号机组堆芯注入海水,以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月25日,福岛第一核电厂建立了淡水供应渠道,开始向所有反应堆和乏燃料池注入淡水。
影响
事故中发生的氢气爆炸事件令日本政府不得不下令使用海水来冷却反应堆。
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为了促使核反应堆降低气压而将堆内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为了冷却核反应堆而向堆内注入大量冷却水,之后又排放入大海。这些危机处理措施以及其它的意外与失控事件使得福岛核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持续大规模泄漏。
3月12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发布紧急避难指示,要求福岛核电站周边10千米内的居民立刻疏散,以免遭受核辐射的影响,在第一次转移约45000人以后,枝野幸男又宣布避难半径扩大为20千米。
英、法等国顾虑到辐射性污染的危险扩散,也分别通知国民快速考虑离开东京。福岛核事故更导致在全世界都测量到微量辐射性物质,包括碘-131、铯-137(半衰期为30年)在内。大量放射性同位素因此核事故释入太平洋。
由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所主管的一套专门侦测核子爆炸的监测系统,能够全球追踪从损毁核反应堆释出的放射性物质扩散状况。
超过40所CTBTO放射性核素监测站都已侦测到从福岛核反应堆释出的放射性同位素。CTBTO的183个会员国都可得到这监测数据与分析结果。大约1,200个科学与学术机构现正共享这服务。
3月12日,远在福岛核电站200km以外的高崎市的CTBTO监测站最先侦测到放射性物质。3月14日,放射性物质已散布到俄国东部,两天之后,更飞越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到第十五日,整个北半球都可侦测到微量放射性物质。
4月13日,位于南半球的CTBTO监测站,例如,澳洲、斐济、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也侦测到放射性物质。
根据专家透露,此核事故释出的放射性物质大约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十分之一。文部科学省于2012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福岛核电站释出的放射性尘埃已弥散大约切尔诺贝利核电场事故的十分之一距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福岛核泄漏事故
关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