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知识,包括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非课程标准直接明确规定内容)P32
(1)时间: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期
(2)有利条件:
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尤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准许民间设厂
③人们呼吁以“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
(3)代表企业: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
(4)政治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P34
(1)民国初期(约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专制统治,扫清障碍;
提高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投资热情
②民众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的发展等
局限:①地域分布和部门发展仍不平衡(主要沿海和轻工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与外国资本和传统经济相比仍占据对劣势
③发展时间短暂,一战后由于列强卷土重来而萧条
政治影响:促使无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为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奠定了阶级基础。
(2)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6年)的短暂发展:
原因:①国民党形式完成全国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改定新约运动)等政策措施的推动③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表现:1936年达历史最高水平等
局限: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作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1949年):陷入困境
原因:①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a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b战火摧毁
②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取得特权,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独占中国市场
④国民党内战的破坏,通货膨胀政策和苛捐杂税
⑤官僚资本的压迫
影响:①抗战期间,民族工业内迁(至西北西南地区),推动了内地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工业布局
②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反对美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立新中国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一、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阻碍的因素:
①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推动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
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国家政策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民众爱国运动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
①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②加速了自给自足的封建
经济解体
③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近代城市的发展
④促进了近代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善、革新和变迁
(2)政治:
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包括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3)思想:
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发展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非课程标准直接明确规定内容)P39
(1)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阻力)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表现:)
A限制中国及其进口
B利用攫取的各种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输出资本
(如抗战胜利后美货大量涌入,几乎独占中国市场)
C侵华战争直接摧残
②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
A甲午战前未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
B地方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
③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压制:
A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
B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等方式吞并
(2)在斗争中求发展:
斗争表现:略
斗争特点: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即两面性
①革命性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斗争目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妥协性原因:因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资和本封存在一定依赖关系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1
识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及影响、“自由放任”政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
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
②股票投机过度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2)爆发的标志、地域范围: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美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经济危机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4)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5)影响:
①对各国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各国):加深各国社会危机:游行罢工不断;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
③(世界):各国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矛盾尖锐。同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强烈反抗,从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④促使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2、胡佛反危机措施
(1)措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干预经济。
(2)结果:经济危机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2
识记罗斯福新政,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极大破坏
②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美国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措施克服危机
③罗斯福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
-2、目的:尽快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直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
-3、措施
①整顿金融(突破口);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③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局,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建立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4、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
-5、评价:
积极: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迅速恢复发展(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政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此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到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
局限:④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完全消除危机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3
应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
①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④“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含义: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
(2)背景:
A二战后,欧洲面临重建任务;
B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历程:
A首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罗斯福新政;
B二战结束--70年代初:普遍盛行;
结果: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70年代初: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混合经济”;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3、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
(3)发展阶段:
A、二战后:逐步建立;
B、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完善
C、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继续发展;
D、80年代后:缩小规模
(4)评价(积极;弊端)
积极:
A使穷人受惠不少,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A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B助长了惰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4、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A、增长速度最快;
B、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3)作用:
A、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B、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C、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5、新经济的出现:
(1)由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特征:背景:经济全球化;
基础:知识经济;
主导:信息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4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识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A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B物资短缺,经济极端困难
C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4)评价:
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保障,巩固了政权。
局限:继续实行,损害农民利益;被证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A多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使经济濒临崩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C目的:恢复经济,稳定政权;
(2)内容:
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交税后剩下的粮食农民自由支配;
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3)特点: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作用:①提高了人们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形势、巩固政权;②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
(1)含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产生原因:
①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落后的经济文化。
②苏联封建专制的传统。
③斯大林个人因素。
④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3)表现: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4)特点: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
(5)评价:
积极: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6)认识: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地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经济史复习纲要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精品我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学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
2、表现
(1)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3)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
3、影响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方式和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代表人物
中央:恭亲王奕沂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3、兴起
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
4、过程
(1)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2)近代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
①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近代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
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
①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②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5、结果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
(1)外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4)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5)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产生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3)民资企业: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
(4)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用机器雇佣工人来进行生产)产生了。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猜你喜欢:
1.高一必修二历史专题一知识点归纳
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4.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5.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
关于本次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