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皆用尽打一成语?36计皆用尽打一成语是什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920

36计里面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三十六计里的所有成语

第01计瞒天过海比喻用伪装来瞒哄对方,偷偷地行动

36计皆用尽打一成语?36计皆用尽打一成语是什么

第02计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泛指一切类似的战役.

第03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助或利用别人去害人.

第04计以逸待劳在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时出击取胜.

第05计趁火打劫利用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比喻趁人危急的时候捞一把。

第06计声东击西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

第07计无中生有把没有说成有,凭空捏造.

第08计暗渡陈仓传说楚汉用兵,汉王刘邦表面上修筑栈道象要南进,暗地里却要回兵攻占楚军据点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后来比喻以制造假象来达到某种目的.

第09计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采取观望的态度,不予援助.

第10计笑里藏刀形容对人表面温和,内心阴险毒辣.

第11计李代桃僵本比喻共患难,相爱助.后转用为顶替或代人受过的意思.

第12计顺手牵羊比喻趁便随手拿别人的东西.

第13计打草惊蛇后用以比喻采取机密行动前,行迹有所暴露,惊动了对方.

第14计借尸还魂比喻已经被消灭的旧事物不甘心自己的灭亡,又凭借别的事物或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出现.

第15计调虎离山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其有利的环境,以便乘机行事.

第16计欲擒故纵想要抓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第17计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在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

第18计擒贼擒王比喻先要抓首恶的或首要的敌手.

第19计釜底抽薪从锅底下抽去燃烧的柴火,使水停滞.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20计混水摸鱼乘着混乱捞取利益

第21计金蝉脱壳比喻使用计谋,脱身溜走,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第22计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

情况就会十分复杂.

第23计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原是战国时亲国的一种外交和军事的策略.

第24计假道伐虢处于敌我两大国之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的武力胁迫时,我方应以援助的姿态,

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处在夹缝中的小国,是不会相信空话的。我方应以

“保护”为名,控制其局势,再突然袭击,就可轻易的夺取胜利。

第25计偷梁换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第26计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明指甲而真意骂乙.

第27计假痴不癫用于商业经营之中常常是经营者为了掩盖自己的企图,常以假痴来迷惑众人,

宁可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不可无为示有为,糊涂装聪明。

第28计上屋抽梯意思是说送人家上了高楼却搬掉梯子,比喻诱人向前而断其后路,使其束手

就缚。

第29计树上开花借其他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虽然兵力弱小,但阵容显得强大。

第30计反客为主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指违反了通常的主客关系.也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第31计美人计利用美人诱惑,从思想意志上打败敌方的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

第32计空城计兵力空虚,再放意显示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难以捉摸,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种用兵之法,显示得更加奇妙。

第33计反间计此计运用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第34计苦肉计意思是说,人一般都不愿伤害自己,因此,如果某人身受毁伤,这种情况多半是真的,即使是受害者故意受害,别人也会信以为真。于是,用计者的阴谋就会得逞

第35计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无攻不破。

第36计走为上计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2.三国演义36计的成语有那些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出自36计的成语有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3.三十六计中的成语

每一计都是成语!

第1计瞒天过海;第2计围魏救赵;第3计借刀杀人;第4计以逸待劳;

第5计趁火打劫;第6计声东击西;第7计无中生有;第8计暗渡陈仓;

第9计隔岸观火;第10计笑里藏刀;第11计李代桃僵;第12计顺手牵羊;

第13计打草惊蛇;第14计借尸还魂;第15计调虎离山;第16计欲擒故纵;

第17计抛砖引玉;第18计擒贼擒王;第19计釜底抽薪;第20计混水摸鱼;

第21计金蝉脱壳;第22计关门捉贼;第23计远交近攻;第24计假途伐虢;

第25计偷梁换柱;第26计指桑骂槐;第27计假痴不颠;第28计上屋抽梯;

第29计树上开花;第30计反客为主;第31计美人计;第32计空城计;

第33计反间计;第34计苦肉计;第35计连环计;第36计走为上计;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4.36计中有许多计谋的名称就是成语,你知道的有哪些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5.军事成语的三十六计有哪些

【军】军令如山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千军万马全军覆没异军突起横扫千军溃不成军勇冠三军【枪】枪林弹雨单枪匹马荷枪实弹唇枪舌剑临阵磨枪【弹】弹尽粮绝弹丸之地枪林弹雨明珠弹雀荷枪实弹【刀】刀光剑影刀山火海牛刀小试大刀阔斧心如刀割【剑】剑拔弩张刀光剑影口蜜腹剑唇枪舌剑【车】前车之鉴怀水车薪丢卒保车螳臂挡车学富五车闭门造车【旗】旗开得胜旗鼓相当偃旗息鼓重装旗鼓顺风扯旗【鼓】一鼓作气胶柱鼓瑟欢欣鼓舞打退堂鼓偃旗息鼓重装旗鼓【弓】惊弓之鸟杯弓蛇影鸟尽弓藏左右开弓【阵】临阵脱逃严阵以待临阵磨枪冲锋陷阵【战】百战百胜三战三北速战速决转战千里背水一战决一死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身经百战浴血奋战汉语成语与军事历史文化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简洁精辟、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各种语言都有成语。汉语成语的结构具有定型性,大多由4个字组成,结构凝固,不能随意变动词序和成分;汉语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通常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整体意义。

成语一般都有出处,各个时代的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言语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短语经过反复引用或加工,逐渐趋于定型,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在汉语中,有许多出自远古时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例如,“发号施令”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中国源于古代的成语有不少是在军事活动中产生的。

1996年1月,长征出版社出版了佟玉斌编写的《军事成语》,收词7500条,这是迄今为至收录军事成语词数最多的一部辞典。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而且因其富于稳定性的结构,使军事历史文化得以浓缩其中,成为军事历史文化的“语言化石”。

汉语中源于军事活动的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反映古代军事思想中国的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军队和战争已经出现,古代军事思想也逐步形成。

比如,关于“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攻”、“先人有夺人之心”等方面论述,已出现在《左传·军志》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军事思想开始蓬勃发展,大量军事著作应运而生。

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清代,中国经历了十多个封建王朝,其间,军事思想不断发展,军事理论著作层出不穷。据统计,从先秦到清代前期,中国先后有2300多部兵书问世,这些军事理论的文字成品不但记载了丰富的古代军事思想资料,也为军事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从沿用至今的汉语成语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不少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比如,“以奇用兵”,是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提出的作战指导原则之一,语见《老子》,原意为用兵作战不要拘泥于常规,要以巧妙的方法和兵力部署来克敌制胜;“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是春秋时齐相管仲提出的作战指导思想,语见《管子·制分》,原意为进攻敌人的强处会遇到困难,而进攻敌人的弱处则容易获得成功;“上兵伐谋”,是春秋时著名军事家孙武提出的军事原则,语见《孙子·谋攻篇》,原意为运用计谋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用兵方法;“兵不厌诈”,也是孙武提出的军事思想,他认为用兵打仗必须运用诡计达到目的;“可见而进”、“知难而退”,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吴子·料敌第二》,原意为在于我不利的战略情况下,不能与敌人交战;“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提出的战略思想,语见《孙膑兵法·强兵》,原意为国家富强才能使军队强大;“刚柔相济”,是先秦军事著作《军攕》中提出的谋略思想,原意为在军事行动中果敢和智谋应当因事制宜地巧妙配合;“因势破之”,是汉代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应当顺应形势去破击敌军;“胜败无常”,是明代军事著作《投笔肤谈》中提出的军事思想,原意为战争中的胜败不是固定的,可以互相转化。

这些成语都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精炼表述。(二)概括古代战计兵法汉语成语有不少出自古代作战计策和兵法。

比如,出自春秋军事著作《孙子》的成语有:首尾相应、以逸待劳、避实击虚、饵兵勿食、穷寇勿迫、避其锐气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吴子》的成语有:先声夺人、以众击寡、因形用权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司马法》的成语有:示众示寡、徒以坐固、因其不避、从奔勿息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孙膑兵法》的成语有:营而离之、规而离之、以异为奇、客倍主半、居生击死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尉缭子》的成语有:示无示有、阵密锋疏、背水一战等等;出自战国军事著作《六韬》的成语有:外乱内整、高垒伏锐、挠而攻之、反败为胜、分进合击等等。明代军事著作《三十六计》更为典型,几乎每一计策的名称都进入了汉语成语的宝库,例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偷梁换柱、指桑骂。

6.三十六计中有哪些计谋的名称是成语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三十六计皆用尽(打一成语)

三十六计皆用尽(打一成语)就是:无计可施

无计可施

读音:[wújìkěshī]

释义: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日:‘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近义词:束手无策,无法可想,无能为力,机关用尽,计无所出,黔驴技穷,走投无路

反义词:神通广大,急中生智,得心应手,机关算尽,神机妙算,千方百计,一帆风顺

36计成语(全部36个)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